独家丨私物摄影 她用镜头“探”入灵魂最深处

2017-07-25 08:24:08来源:四川在线编辑:邓强

【之于拍摄者,是一桩仪式,直面内心深处,纪念关乎“私物”的一切过往。】

【之于摄影师,是一次成长,隐入他人世界,共享一段经历、成就一次历练。】

四川在线消息(记者 邓童童 摄影 黄瑶)七月是成都一年中最湿热的时候,为了清凉,人们愿意卸下用于遮盖和掩饰的衣物,情绪也最易宣泄。成都中心城区的一间私人寓所里,三面照片墙和一面拍摄背景布包裹中,李艾筱和拍摄者面对面坐于摄影灯箱前,在这个纯粹的二人世界里,她试图进入拍摄者的内心最深处,找寻“私物”背后隐藏的最原始的情感。

《私人·物品》的“前世今生”

《私人·物品》的雏形是三年前的摄影项目《20》,一开始,她构思用黑白人体摄影的方式,去拍摄20个年龄跨度在20至30岁之间的男女。

“先从朋友下手”,《20》的拍摄进度很快,十来天就一气呵成,让李艾筱始料未及的却是,作品公开后,应征者反而更多了,她开始反思这个摄影项目立意的深度和广度,于是,《20》成了《私人·物品》的前序。

2015年,《私人·物品》应征启动,范围不再圈限于20多岁的年轻人,一件私物,一桩与之相关的故事即可,摄影侧重点更偏向于物,构图也更偏向于展示故事与情感。今年是这个摄影项目的第四个年头,一年一季,李艾筱的用光与构思日趋成熟,“今年第四季了,到现在我已经拍了81个人与物了,百人计划已进行大半了。”

·最初的“对话”

《20》成型于2014年,收录的第一幅作品却出自2013年11月,这是一次李艾筱与闺蜜的灵魂对话。“那段时间,她疯狂地想要结婚,与我分享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情感话题,我问她‘如果选一件物品用于代表你此刻的心境,你会选什么’,她转头从一堆摄影道具中挑出了一面头纱,我们开始了拍摄。”

黑白光阴中,私物“头纱”占据了半幅画面,似水年华里隐约透显出拍摄者曼妙的身姿。这次拍摄,奠定了《私人·物品》的整个拍摄基调。

·最困难的现场

作品第28“助听器”的拍摄过程有些曲折。拍摄者是一位听障患者,幼年因病误食抗生素致双耳失聪,父亲害怕孩子比划手语受周遭歧视,“剥夺”了他学习第二语言的权利。为了生存,他学过厨,帮过佣,睡过大街,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29年后,终入事业正轨。

黑白照片半幅尽是侧影,耳廓上挂着一枚助听器,构图并不复杂,因为现场沟通太难,他们是靠简短的文字和点头摇头来完成拍摄的。

·最耗体力的过程

作品第75,女孩带着一大摞电影票来为她的收藏留影纪念。画面里,她自顾自地走,空中飘零着影票。

《私人·物品》一般不会进行后期处理,拍摄现场也仅有摄影师和拍摄者二人,画面看似简单,过程实属不易,走、撒、拍、捡……来来回回折腾四十余次,才定格一帧黑白图片。

与拍摄者亦“友”又亦“师”

李艾筱并非摄影科班出生,领她入门的师傅是她父亲,“他是一位摄影发烧友,我在跟他外出采风过程中,初识摄影这个新世界。”

本专业和第一份工作都与图片无关,工作三年后,李艾筱毅然辞职。斩断退路,前途反而豁然开朗,她成为了一名商业摄影师,摄影项目在时间和金钱方面都能得到保障。

由于喜欢“读人”、善于成为倾听者,大学阶段,李艾筱辅修了应用心理学,“得益于这门专业,我在拍摄私物过程中,更容易抽身于情绪外。”李艾筱称之于,“虽有共鸣,但不至于沉沦。”

“拍摄让我收获了81个关系微妙的朋友,我们保持一定距离,却会默默关注彼此;没有频繁交流,却又无话不谈。”李艾筱很知足。对于拍摄者,每一帧都似一场仪式,或为某种纪念,或为重新开始,“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帮助他们清楚认知自我的角色,我们面对面坐在沙发上,他们向我倾诉,有时我答,有时我仅沉默。”

“前几日,曾经拍摄“离殇·婚戒”的男子邀我为他拍摄婚纱照,我欣然应允,并为他的‘重生’感到由衷的高兴。”

结束还是延续?答案尚未明了

摄影项目进行到第四季,拍摄步伐反而放缓了,“因为我对私物和故事的定义越来越‘刁钻’,我想要赋予图片更多内涵。”今年过半,李艾筱只拍了6人。“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完成,这是一个等待的过程,或许拍完100人后我还会继续。”李艾筱认为《私人·物品》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难以割舍。

百人计划完成后,李艾筱打算办一场展览,“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三次分享会,输出了这三年多我的收获和感受,我这个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”

再过几年,她还想回访这些拍摄者,看看他们有何改变。“我时常用他们的经历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,不知不觉,他们的故事竟成为了我自己的故事,我希望故事能够完整。”(作品图由受访者提供)

    编辑推荐